李云芳在极端灾害频发与大众陷入疲惫之时,媒体能做什么
作者:李云芳(彭湃消息副总编纂)
起源:“青年记者杂志”微信"大众号

导 读:
对付极度天气及次生灾害的应对是一项扳连普遍的体系工程,必要媒体年夜力鼓与呼,推进包含当局、社会、"大众在内的各个层面,进行基本性的审视、反思和调整。
本年,极度灾害频发,单是洪涝灾害信息,就已经让人应接不暇。
据应急治理部,上半年,全国均匀降水量31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9%。强降雨进程频仍、强度年夜、极度性显著。广东、广西等21省(区、市)618条河道产生超警以上大水。暴雨洪涝和地质灾害共造玉成国1434万人次分歧水平受灾,因灾殒命失踪230人,紧迫转移安顿74.2万人次,坍毁衡宇2.1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34.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92亿元。
笔者的一名同事总结了极度天气的三个趋向:从异常态成为常态,从区域灾害扩散至全国,从特定人群受灾到不特定人群受害。
笔者对上述总结颇有感想,恰好赶到7月下旬休假,也便是北方极易遭遇暴雨洪涝及次生灾害的“七下八上”期,在选择出行方式时,一度对是否开车走高速公路发生了很年夜的犹疑。
但与此同时,又有另一种征象——"对付极度天气带来的灾害呈现了疲倦感:年夜家对付暴雨洪涝的信息不那么存眷了,人们给救援机构的捐钱越来越少了,乃至收集上呈现了有的捐钱者遭受嘲讽反呛的舆情。
舆论或者"大众情绪的成因很繁复,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有社会意理的作用,有远近紧急水平的分歧,乃至还有广泛情绪的迁徙,很难单纯用道德和泛爱的尺度去强制去要求。
无论"存眷与否、疲倦与否,媒体都有需要超出劫难变乱个案自己,将对话题和问题的存眷推向深刻。
关于公共根基举措措施。
极度天气越来越对一些公共根基举措措施形成威逼,现在年产生的多起高速公路及路桥坍塌事故,导致了严重的群死群伤问题。日常平凡被视为平安系数高、抗风险性强的公共根基举措措施,若何应对极度性屡破纪录的天气变乱。必要媒体发声呼吁,探求专家建言献策,推进相关部分予以基本性的看重。中国农业年夜学人文与成长学院副传授、天然灾害学博士孔锋在接受彭湃消息记者采访时就提出了一些举动,如就气候变化对根基举措措施、对城市的影响,5年进行一次评估;树立相应极度天气威逼的铁路、高速公路熔断机制等。
关于灾害隐患排查。
极度天气加剧了灾害风险产生的概率,也会放年夜侵害效应,乃至过往以为平安的处所也成了隐患点。
我国有一套体系的灾害隐患点排查和监测机制,但对这些点位和监测机制在烈度屡立异高的极度天气下是否应该有新的估量——更底线更极度的估量,必要媒体深刻做查询拜访做报道,去存眷那些位于山前、峡谷、沟前、河畔村落镇的选址点在极度天气中是否还平安。
关于预警和有用反响。
笔者从前曾去过一些常常遭受暴雨洪涝的处所,尤其是年夜江年夜河年夜湖周边的一些聚落,多年受灾让本地住民形成了本身的应对履历,默认灾害严重时一楼会被淹失落,这里只放置桌椅等,珍贵的电器、家具等全体放在二楼。但在现在极度天气频发、烈度迭立异高的配景下,住民如许的应对步伐是否还充足,实在必要超出履历的从新评估。
孔锋还提到,当前许多灾害预警信息的通报流于情势,要么是宣布了却没有反馈机制,要么是吞没在一堆芜杂信息里,防灾减灾机制没有起到“喊醒”每个环节、每个责任人的作用。
笔者也注意到,灾害产生后,记者采访了很多受害工具,受害者要么是没有注意到发来的预警信息,要么是感到预警信息太抽象太含混短缺实际指示性,要么是预警信息来得太晚来不及反响。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该检讨灾害预警信息的通报和提示机制若何能力更有用。好比,笔者注意到,国外某地对付异常严重紧急的威逼有一种有用的关照方式,是直接发送到受威逼地域所有效户手机上并在屏幕顶层弹窗提醒。
对付极度天气及次生灾害的应对是一项扳连普遍的体系工程,必要媒体年夜力鼓与呼,推进包含当局、社会、"大众在内的各个层面,进行基本性的审视、反思和调整。
此外,在更久远的减缓和顺应维度上,媒体应该进行"大众教育,呼吁"看重环球气候变暖的普遍影响,领导其转变行动方式和生涯习气,尽可能选择低碳方式,并支撑国度减碳目的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