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远这位耄耋老人笔耕不辍,手写30多万字,把红色故事代代传下去
冯锡煌,本年80岁,平远县仁居镇人,2003年从该镇党委委员、人年夜主席岗亭退休。自20世纪70年月以来,白叟凭借对党史的酷爱,保持汇集故乡的赤色故事,累计在《南边日报》《羊城晚报》《梅州日报》《源流》等主流媒体刊稿上百篇。他退休多年,至今仍继续施展余热宣讲、撰稿和编书,表现“要把赤色革命故事代代传下去”。
冯锡煌在家整顿平远赤色故事手稿。
“我从凝听者到讲述者” 介入挖掘114条赤军口号

可以说,我便是在党史的陪同下发展起来的。
我的故乡——平远仁居,是广东省赤色村落,1929年至1930年,朱德、陈毅、罗荣桓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的红四军两次来到这里。小时刻,奶奶喜欢跟我讲她年青时曾经听赤军兵士们开群众年夜会、唱《赤军规律歌》的情形,我很感兴致,总爱一遍接着一遍听。
20世纪70年月我成为仁居镇当局一名下层干部以后,我与党史有了更多打仗。记得有一次,我们接到一项特殊义务:汇集并记载昔时赤军在仁居留下的赤色墙标遗址。那是在改造开放初期,全县的党史事情才方才起步,县当局还未成立起专门的党史办公室。
探求赤军墙标的进程啰嗦而艰辛。独一的线索,便是听白叟们说,赤军分开后,老庶民为掩护他们留下的口号不被白军损毁,家家都把口号刷上了石灰水藏匿起来。于是,我们带着小铲子,逐村落走、逐屋看,寻见有石灰块的墙面就翻开来找,萍踪踏遍了全镇15个村落。
那段日子虽苦,但我乐在此中,不仅由于亲手挖掘出墙标史迹所带来的惊喜,还由于从中能听到许多趣事。我印象最深的,是1980年8月产生在仁居村落村落平易近陈成正家的旧事,我们不仅一下得到3条保留齐备的贵重墙标,还揭开一段尘封的赤色故事。
“你们是不是在找口号,我屋里有三四条呢。”那一天,陈成正自动找上镇当局,领着我们到他家去看。待我们半信半疑、当心翼翼地揭开墙面,“组织农夫协会,扩展苏维埃区域”等3条赤军口号在石灰墙下逐步显露,在场世人无不惊喜。
如斯密集、完备的墙标,是怎么来的呢。陈成正将祖辈传播下的故事娓娓道来。
本来,其爷爷陈国栋昔时在镇上行医,因庶民生涯穷苦,不少病人以土地抵医资,久而久之,陈家建起新厦两栋,日子富饶。1930年5月31日午后,红四军首进仁居城。“赤军来了。”睡梦中的陈国栋听到门外叫嚣,回顾起白军污化赤军“共产共妻、无恶不作”的形象,畏惧被赤军劫掠,并把他当成“土豪”打死,衣服都没顾上穿便夺门而逃,却正巧跟赤军将领张宗逊(后为大将)撞个满怀。
张宗逊见他衣不裹体,脸色动作诙谐,频频追问下,陈国栋只好坦率。张宗逊听后年夜笑,奉告他,赤军是掩护小贩子好处的,还发话:“那我们今晚就住你家去,好不。”陈国栋不敢回绝,心坎却畏惧。可成果呢。赤军兵士住进他家,非但不砸不抢,还协助担水扫地,让他都感到欠好意思。
“赤军真是人平易近的部队。”感叹事后,陈国栋不仅为其时挂花的罗荣桓治伤,还要将自家省吃俭用攒下的450斤食粮送给赤军。但张宗逊保持按时价购置,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临别,兵士们在屋里留下数行革命口号,陈家人偷偷存留至今。字字珠玑背后,军平易近情深。
听完这个出色的故事,我不由得将它记载下来,撰文《红四军张宗逊支队长在平远》,后在《梅州日报》刊载。终极,我们挖掘出赤军墙标114条,数目居全省第一。以加入这次查询拜访事情为契机,我也逐步从赤色故事的凝听者、喜好者,成为记载者、讲述者。
“要把故事代代传下去” 记载30万字赤色故事
“赤军到过你这里吗。有没有什么故事。”这是我昔时的一句口头禅。在下层事情中,我越发留恋上发掘在故乡仁居镇产生的年夜年夜小小的党史故事。听闻哪里有党史素材,我常常下昼上班忙竣工作,就趁着空余光阴往本地赶,入夜了,就借着月光回家。
有一回,我在邹坊村落采集素材,听乡亲们说,昔时曾赞助赣南赤军的赤卫队(群众武装组织)队员刘崇忠至今健在。其时已是下昼五六点,前去白叟家里还需步辇儿数公里。等我见到白叟时,他正在拾柴煮饭,看到来客,满脸怀疑:“你是谁。来干什么。”我注解来意:“我是一名中共党员啊,赤军曾经赞助过平远老庶民,我想把这些故事记载下来,讲给更多人听。”没想到,白叟当即停下手中的活,上前牢牢握住我的手,神采冲动地说:“哎呀,你们为什么如今才来。”
薄暮,我跟刘崇忠白叟席地坐在柴堆旁,从起先红四军插红旗帮老庶民打土豪、分地步,讲到后来邹坊村落群众把省吃俭用留下的盐藏进竹杠,装作挑柴过路的通俗庶民,经由过程赤色交通线送到赣南赤军兵士们手里……直到夜幕降临,我们的话题仍滚滚不停。之后,白叟索性站起来说,咱们到屋里头去,点上火油灯继续说。我一边听一边记,如获珍宝。
夜里,我摸黑回家,心里头却冲动不已。刚进家门,我顾不上用饭、苏息,立刻提笔整顿。昔时的采访前提不比如今,没有德律风和汽车,全凭纸笔和脑子记。党史故事重细节,有时为了肯定一个简单的年份等信息,还得重复跑,全凭两条腿。
转眼间,2003年,我退休了,可对党史查询拜访的热心涓滴不减。我接连受聘为申请中间苏区县分外参谋、全县党史宣讲员,愿望施展余热,把党的汗青写得更多、讲得更多。客岁,因为身材缘故原由,我做不了永劫间的宣讲了,就安心在家整顿曩昔的文稿,预备本年出版。初稿经我手写,年夜约有30多万字,以讲述平远赤色故事为主。
现在,看到党史进修教育掀起高潮,我倍感欣慰。我本年80岁,仍对《愚公移山》《为人平易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经典影象犹新,常怀感动。“儿子再奉告儿子,孙子再奉告孙子,如许一代一代传下去,传遍全中国……”这是毛主席在《愚公移山》里劝诫青年“永远斗争”的话,也是我消费年夜半生记载、讲述赤色故事的初志与期望。
冯锡煌常常为本地孩子们讲述赤色故事。
口述/冯锡煌
图文/梅州日报记者:傅思林
特约记者:袁志鹏
起源:掌上梅州
热文保举浏览
唱诞辰歌
加 小 编
.0321564987961300.............03215649879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