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生字第1字“天”字不简单
笔者分享的第一个字是“天”。这个字在部编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识字的第一课,它是小学生进修的第一个汉字。这个字,固然年夜家险些都熟悉,它倒是一个我们认识的生疏字,很不简单。
一.“天”的本意:“天”便是我们的脑壳。

我们都知道“天”的意思,“天”指的是“天空”,“蓝天”。实在,这个“天”离我们并不远,乃至可以说,“天”就在我们的身材里。为什么如许说呢。我们来看一看“天”的甲骨文就一览无余啦。
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天”字与“人”相关,这个字便是人的正面的描摹,但又不是指的人的一样平常的状况,而是重点强调了人的“头”,甲古文中的方框,金文中的实心黑球,都是强调人的“头”。有的甲金文则是用“二”表现这个指导和强调的作用。
《说文解字》有云:
“天,颠也。登峰造极,从一、年夜。”
《说文解字》又说:“颠,顶也。”由此可知,“天”便是“顶”,即“脑壳”。甲骨四堂的观堂王国维老师也以为“天”字本指人的颠顶。
除了《说文解字》的解释之外,是否还有语证呢。当然有的,“天”指“头”的本意在一些词语里被完备地保存了下来,这对我们熟悉“天”字,提供了赞助,譬如:我们把头顶骨称之为“天灵盖”,把眉毛到发际间匡阔的额头称之为“天庭”。
据《山海经-外洋西经》载: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年夜意是说:刑天和黄帝在这里争取神位,黄帝砍断失落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筹划干戚来舞动。陶渊明还在《读<山海经>》中赞美刑天:“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二.“脑壳”是若何酿成“天”的。
人之有智,就在于善于引申和譬喻,我们的远祖发现我们的“头顶”乃人之一身最高的处所,“天”字有“高”的意思,便是从最根基的心理知识而引申出来的。远祖很天然的发现,山比人高,山固然很高,当我们登至顶峰之时,山照样没有人高,这便是“山登绝顶工资峰”的事理。然则,只管如斯,我们仍在“天”之下,以是,前人以为最高的是“人”,而不是外物,这可以说是远祖对“人”类自身切实其实认,也是一种很紧张的自我认同和自我确定的代价。
跟着思维和见识的慢慢扩展,远祖终于发现,无论“人”站在多高的“山”上,总有一个器械比“人”还要高,它其高难以器量,无法企及,只可瞻仰。用这个什么字来表现头顶的这片广阔无际,而又无法企及的器械呢。既然“天”乃人之最高处,于是将“天”引申为“头顶”之上的无穷高处,“天”表现天空的义项就诞生了。由于天高莫测,故“天啊”表现赞叹。
“天”用来表现“天空”,是极为长远的工作了,在甲骨文中,“天”用来表现头这个本义的用例就不多,而引申为“天空”或日子的就较为常见了。
三.“天”字的族群阐发
经由过程前文可知“天”的本意“头”比拟罕有了,然则在汉字体系中,仍有它的蛛丝马迹。我们一一剖析。
甲骨文的“天”字,主要有四种字形:
后来逐渐定形为:
年夜概也只是书写的方便。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天”:“从一、年夜。” 彷佛不太切实,许公从小篆字形辨析,亦弗成厚非。然则我们以为从二、从年夜更好懂得,也能找到其他的字例。这里的从“二”的“二”并非“2” ,而是“上”,由于“上”的甲骨文与“二”的甲骨文异常类似,都是横画两道。
想必,年夜家关怀的便是其他的字例,是否能阐明这一点。我先来看两个甲骨文。
第一排的两个字,实在是一个字,只是朝向分歧,这个字的字形与“天”异常类似。
“天”,是一个正面的人。而另外一字是一个侧面的人。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头顶都有一个“二”,也便是“上”字。这个字毕竟是什么字呢。它便是“元”,元首的“元”,本意也是指人的头、以及头上的头发。
第二排的两个字,实在也是一个字,也只是朝向分歧,这里随意一说,甲骨文或金文中许多字是一字多形的,最典型的便是正反向二形。这个字与第一排的字异常类似,独一分歧的便是,头上只有一横,而非两横,那这个字是什么字呢。它便是“兀”字,本意表现人头上没有了头发,也便是光头的意思。
经由过程“元”“兀”二字,我们可以加深对“天”字本意的相识。
有些汉字中,含有“天字”,如“昊”字,表现日在天上,表现豁亮广阔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汉字中含有“天”字,但实在并非真正的“天”,如“吞”字中的“天”,是“年夜”字的讹变。“吴”(俗称口天吴)字中的“天”也不是“天”,而是“夨”。“吴”的繁体为“吳”,一览无余。经由过程“夨”的甲骨笔墨形可知,“夨”表现人侧歪着头部,或在跳舞、或在歌颂。
四.“天”外有天,从何提及。
前面我们讲到“天”字,其上方的两横为“上”,并举“元”“兀”二字作为例证,除此二字之外,另有一字,可以干证,那就“云”字。
“云”的甲骨文是天空中卷曲漂浮的云朵的象形,“云”字的下方便是卷曲扭转的气流,它的上方也有个“二”,也便是“上”字。为何把这个“云”字零丁掏出来讲呢,那是由于我们这里讲经由过程“云”字,来阐明“天”的另外一个紧张的特色。
“云”上有“二”,这里体现了前人造字的智慧,想向我们转达的意思是“云”不仅是卷曲飞舞的,并且还有另外一个紧张的特性,那便是“分层”,这彷佛是知识,由于我们都在飞机上看到过火层的云,这亦可证实前人造字时体物察理的细腻和灵敏,有一种洞察真相的觉醒。
“云”是分层的,那“天”呢。天也是分层的么。经由过程造字法,我们就可以确定。这里,我们还得阐明一下“天”的分层。
在释教、玄门中,都对天有分歧的分层,如九天、三十三天、三十六天,有心人士,可自行查证,此不赘述。
五.“天”的韵部和诗例
“天”字属于“平水韵”的“下平一先”。
韵脚为“天”的诗例6首(仅录绝句):
下金鸡山 宋-文同
峡束几重烟,山分数尺天。
岩猿与溪鸟,一似过飞仙。
送客往睦州 唐-杨凌
水阔尽南天,孤舟去渺然。
惊秋路傍客,日暮数声蝉。
绝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楼旧感 唐-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景致依稀似客岁。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苏州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村落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仲春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春风放纸鸢。
六.“天”的总结与天人合一
经由过程我们对“天”字的梳理,可以知道为什么在中国文化中处处讲究“天人合一”了。
由于“天”原来就在“人”中,从字源上即可清楚地见出“天人合一”,此例也可见出经由过程对汉字的深刻挖掘,是打开中汉文化之源的秘钥。天人相通,天在人中,人在世界,天人合一,以是“天”字并不简单。
谬误欠妥之处,敬请读者指正。